山西省汾阳医院数字图书馆欢迎您!

世界读书日——“中部六省共读一本书”(17.1)《城堡》导读
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5-23
  • |
  • 作者:暂无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45

 

 

17.1《城堡》导读.mp3

《城堡》

导读:谁不停努力奋斗,谁便会得到解放

《城堡》创作于1922年,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·卡夫卡生前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,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。

作品讲述了主人公K前来城堡应聘土地测量员,却在城堡大门外的一个贫穷村子受阻,围绕着“能否进入城堡”之事,K与城堡当局展开了持久而烦琐的拉锯战。K为此奔波得筋疲力尽,却始终无法进入城堡,最终病死在城堡之外。

卡夫卡的小说带有寓言性质。小说中的主人公K一直渴望进入城堡。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接近过城堡,城堡的形象一直都是神秘的、庄严的,这样的形象在小说开头就已经奠定好了:“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。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出巨大城堡的存在。”然而,正是这样一个虚无细缈的存在。所具有的权威却是K和村民们都无法抗衡的。

《城堡》的故事其实很简单,之所以能让无数人沉迷,更主要的是因为卡夫卡笔下的那些细节描写,这些细节包括对话、行动环境、心理。比如K曾努力想要融入这个村子的生活,最开始想见克拉姆是为了谈谈他土地测量员的工作。之后则是想谈谈他和弗丽达的婚姻。他试图通过职业和婚姻来使自己在这个村子里扎根安定下来。当他不遗余力地按照城堡的指示去安排他的生活。做学校的勤杂工、去酒店见埃尔朗格以后,却没有任何人可以认可他。无论他做什么,在城堡看来都是错的。越是真实细致的描述,越让人觉得这个世界荒诞怪异。

读到这里,我们有一个疑问,为什么卡夫卡要将《城堡》写得如此荒诞无比呢?

首先,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,过着从小被排挤、被隔离的生活。他沉默寡言,焦虑而羞涩,从小就被父亲的权威压力所笼罩,加之自己对写作的兴趣无法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,也造成了他敏感孤独的性格。他一生未娶,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,孑然一身。

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,带给他敏锐的洞察力与思考力,让他在作品中可以深刻描绘出人在社会中被动孤立的样子。身为孤独者的他,笔下的人物也摆脱不了这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感。

《城堡》通过呈现一个荒诞的世界,让我们看到,人类的生活处境有时就如同城堡或者甲壳虫那样无奈或可怜。

卡夫卡通过这些特别曲折的叙述方式。想要传达给我们的,是一个比艺术自身还重要的人生结论,就是人与社会的异化。人变成了甲虫,人被城堡挡在门外,人变得虚无与绝望,所有的障碍都在粉碎人,人不能再像人一样活着了。

在《城堡》中,记叙了许多被生活忽视的小人物,他们都处于一种异化的处境中。

首先是K。K在整本书中的命运就像舞台上的小丑,他的所有跌跌撞撞的努力都显得和小丑一样滑稽可笑、毫无意义,被城堡这个旁观者轻视,呈现出一个可怜的孤独者形象。K处境的可悲之处就在于,他甚至不是被排斥而是被无视。城堡通过巴纳巴斯给了K两封信,第一封是确认K被任命为土地测量员,第二封是表扬K的工作,此外城堡没有给K任何其他的回应,也没有给他回复或主动联系的机会。K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,城堡对他的所有行为不闻不问,不给他任何接近的机会。

然而最可怜的并不是K,而是生活在这样的异化关系中却毫不自知的村民们。他们为自己村民的身份感到安全而自豪,对城堡抱有深深的敬畏心理。对K这个外乡人看来毫无道理的规章制度都习以为常,比如非本地人不能在此处留宿,又比如平民是不被允许进入城堡的,等等。往往对自己可悲的处境毫不知情的人,才是最可悲的。

从这些人物悲惨命运的呈现,我们可以看到,卡夫卡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与揭露,也可以看出他对整个人类前途的忧虑和不安、悲悯与同情。

都说卡夫卡的作品难读,《城堡》也不例外。这是因为他的作品主题总是曲折晦涩,没有采用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,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不符合传统的阅读习惯。但卡夫卡非常善于用精密的细节,层层密集地堆砌故事并安排冗长的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,却不会在作品中设置简单清晰的故事逻辑。

卡夫卡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作家,在我看来,正是因为他的思维不受制约,敢于深入人物内心,挑战既定规则,引发新的深刻思考。

 

地址:山西省汾阳医院数字图书馆 电话:0358-7223261


您是第 117518 位浏览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