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省汾阳医院数字图书馆欢迎您!

世界读书日——“中部六省共读一本书”(12.2)《朗读者》解读
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5-17
  • |
  • 作者:暂无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33

 

12.2《朗读者》解读.mp3

《朗读者》

解读:灵魂的“拷问者”

这是一部德国小说,本哈德·施林克的《朗读者》。

小说以一个“不伦之恋”开始,一个叫米夏的15岁少年和一个叫汉娜的36岁的单身女人,在偶然中邂逅,相识,相恋,是个非常态的爱情故事。少年是个中学生,非常清纯、青涩,女人汉娜是公交车售票员。性感、丰腴,浑身散发着女人的气息;少年被她深深诱惑,然后相爱。小说很快从情爱中走出来,往人生的沼泽里深入。那个夏天的末端,汉娜不辞而别,消失了,当她再次出现时,整个故事发生了我们难以想象的逆转,再也没有情爱、没有欲望,只有忏悔。

小说分为三个时间段:

第一个时间段,是米夏的少年时光。那个夏天,他享受着一个少年懵懂的、青涩的爱。那个夏天,他们是幸福的、快乐的,围绕他们的只有两件事:相爱和阅读。米夏为汉娜朗读,从《荷马史诗》到《老人与海》,如此简单,却藏深不可测的负担。我想,不管是米夏还是汉娜,当他们在这个夏天被相爱和阅读的快乐滋润的同时,谁也没想到他们将为此付出一生的罪和罚。

第二个时间段,米夏已经长成青年,在大学里读书。他读的是法学,也正因为学的是法学,所以他有机会在法庭上和多年不见的汉娜不期而遇。汉娜曾经为法西斯工作过,在一个集中营里看守犯人。正因此她被人状告,站到法庭上,状告她的是当时集中营的一个小女孩,曾经也为汉娜当过朗读者。原来汉娜是个文盲,自己读不了书,只好让人读给她听。这是她的隐私,她不愿让人知道,宁愿认一个并不属于她的罪,也要保护她的隐私,因为这涉及她的尊严。同样是为了尊严,米夏没有出手相救汉娜,眼看着自己曾经爱过的人被人诬告入狱。

第三个时间段,是人到中年的米夏。他结婚,又离婚,他无法摆脱汉娜留给她的一幅幅剪影,他开始反思。认识到自己当初没有出手救汉娜是错的,然后寻求救赎,他读了一部又一部世界经典名著,《奥德赛》和一些契科夫小说,给汉娜寄去大量录音带,希望汉娜在他帮助下甩掉文盲的耻辱,获得尊严。

作为朗读者,米夏有两个身份:第一个身份是15岁的那个少年,他朗读的目的是获得汉娜的喜欢,第二个身份,少年已经长大成人,汉娜已经在监狱里坐牢,他的朗读,只有忏悔。前面那个“朗读者”是在自我毁灭,后面那个“朗读者”则是在自我拯救。他不但在自我拯救也在拯救汉娜。汉娜确实也因为他的朗读得到了某种拯救,在监狱里有了寄托和活下去的理由。在汉娜释放的前一星期,米夏去监狱探望,汉娜已经渐渐老去,这次尴尬的重逢是他们最后的永别,在出狱的那个早上,汉娜自杀了。

整个小说从情欲切入,切开汉娜也是德国的历史,情欲、情爱下面,更多的是藏着人性和历史、历史与个人、情欲和道德、爱与罚、罪与罚。在我看来,米夏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个朗读者。他通过阅读读到了人生,读到了欲望,也读到了罪,读到了忏悔;世界、人生、爱情,都在他的阅读当中完成。

整部小说,我在读的过程当中,想到了三个词:

第一个词是尊严。这也应该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。至少汉娜是这么认为,她出生在乡下,不识字,这成了她最大的罪过。为了弥补这所谓的罪过,她愿意出卖身体,当初她和米夏在一起,就是为了让米夏给他朗读。整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法庭上,汉娜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,为了掩盖她是文盲的缺陷,宁愿去认罪。而米夏为维护他所谓的尊严,放弃了对汉娜的营救。其中有一个细节:他已经去监狱,准备去见汉娜。劝她,帮她,救她,但走到一半又回头。

第二个词是屠杀。纳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场上的屠杀,在集中营里的屠杀。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屠杀。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。汉娜在那个夏天也对米夏进行了一次不自觉的屠杀,他结婚,又离婚,和孩子的关系也处理得不那么亲密、和谐,反过来,米夏对汉娜也在屠杀,该出手相救时却没有救,最后汉娜的自杀,没有了尊严和爱,汉娜绝望了,自杀了。

第三个词是忏悔。首先是作者的忏悔,里面有这么一段话,他是以第一人称写的:“为了这个尊严,既是汉娜的,也是我的,我参与了谋杀。这与纳粹在战争中的暴行有什么区别呢?我也参与了对汉娜的谋杀,把罪不至此的她推进了终身监禁的大门,我也是有罪的。”这是罪人对罪人的审判,是用罪过审判罪过。

同时我们发现汉娜也在忏悔。汉娜以前是很麻木的,因为没有文化,缺乏反省的能力,“自我”没有觉醒,几乎是一个国家的一个机器零件,该征兵她就被征兵,到集中营做看守,一切唯命是从。但后来在漫长的监狱生涯中,在米夏的帮助下,她学会了阅读,学会了书写;通过阅读、学习,她的自我开始慢慢觉醒。最后她有深刻认识时,她的人生几乎也已经结束,困在监狱里赎不了罪,唯一能做的是临死留话,希望把她的遗产一罐钱交给集中营里的那个女孩。

这是一部让人感到非常凄凉的小说,它从情欲或者说情爱出发,一路对自己进行拷问,对自己的民族拷问,对自己的内心拷问。这也是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。它在教人扪心自问,教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、自己的历史进行拷问。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一个自我拷问的舞台,这个“自我”既是个人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、国家的自我。我们一路走来,其实也走了很多弯路,但我们是不是有拷问的精神和勇气呢?如果缺乏的话,我们愿不愿意去弥补呢?

“朗读者”其实是个“拷问者”。

 

地址:山西省汾阳医院数字图书馆 电话:0358-7223261


您是第 117429 位浏览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