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省汾阳医院数字图书馆欢迎您!

世界读书日——“中部六省共读一本书”(11.2)《长恨歌》解读
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5-15
  • |
  • 作者:暂无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9

 

 

11.2《长恨歌》解读.mp3

 

 

《长恨歌》

解读:一场末世繁华的海上旧梦

《长恨歌》这部小说,是王安忆最负盛名的代表作。

故事的背景是上海,里面的女主人公——王琦瑶,从17岁出道参加上海小姐选美,经历了各种风雨飘摇、爱恨情仇。王安忆从20世纪40年代的王琦瑶开始写,一直写到20世纪80年代,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时局变动。王琦瑶有魅力、懂风情,会利用身边的男性达到目的,她说:“我要自己做主,我不选择投降,我要站在环境里面选择,宁可别人来成全我、来成就我,我要来掌握我的命运”。王琦瑶是小人物,她无法控制也无法预测时代的风向。她每次自己去布一个局,期待着能够得到些什么。可是时代的巨浪冲打过来,她也无力反抗,晕头转向。

上海是个华丽和苍凉兼具的城市。它好像有一个很大的气场,就算你不是上海人,你来到这边生活久了,就会生出要掌握自己命运的意志。

王安忆用她动人的文笔,重建了这一段上海历史和上海历史里面的人。王琦瑶还有她身边的人,她们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生命旅程。她曾经跟着时代一起走到前面,最后又被时代拋在后面。时代总在发展,没有人不被抛在后面。

戏剧的张力就在于此:命运真的是你掌握得了的吗?

读完《长恨歌》,我们好像伴随着王琦瑶活了一遭。从她17岁当选上海小姐第三名开始, 到后来成了别人的情妇,风光之后遭遇意外。她经历过不同的爱情,后来生下女儿,成为母亲……在这样的变化里面,她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。更具体地说,是留存在手里的珠宝盒,那是一个象征。

对所有经历过苦难的中国人来说,拿在手里的东西才是最可靠的,其他都是过眼云烟。王琦瑶千方百计想要保住苦心经营的东西。可是人算不如天算,到最后连生命都没保住。这种无力感,读完之后让人深深惆怅。

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上海,也都对上海的细节描述得非常深刻。张爱玲写上海,让读者感觉到上海的物质生活,不仅是吃喝玩乐、嫖赌饮吹,而是有一种生活的质感,非常具体而精致,足够把你带回上海的现场。

王安忆同样是如此,她透过描述日常的情境来凸显上海的质感。在《长恨歌》小说开篇,作者站在一个城市高点,描述了上海弄堂之间的光线,区域的划分。弄堂的轮廓,飞翔的鸽子,弄堂的水泥地,铁栏杆的阳台。王安忆用两三页写出了弄堂的感性和性感。

整本书充满了这些细节描写,例如弄堂、鸽子、电灯;女人的旗袍、鞋子等等。她用无数的生活细节连贯出王琦瑶的一生。王琦瑶在时代中行走的过程里,始终保持自己的优雅,追求她想要的东西。在她生命结束的那一刻,王琦瑶眼中最后的景象是一个摇摆不停的灯。几十年前她还是少女,那时她17岁,参观电影厂时看到了一个有三面墙的房间,房间里有大床,还有一个女人。那个女人躺在床上,头顶的天花板上同样是一盏摇来摇去的灯。

台湾作家朱天心曾经打过比喻:小说家的创作像把自己生命的房子拆掉,拆掉之后拿砖头来重建小说的房子、别人的房子,也就是小说里面男女老少的房子。我们借用这个比喻的话,《长恨歌》就等于王安忆把自己生命的房子拆掉,重建了在上海生活的人的房子,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,她重建了不同年代的房子,用自己的血肉来换了别人的血肉。

王安忆不算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她1954年出生,1955年跟随家人从南京搬到上海。她之所以被归为上海女作家,不是地域血缘,而是地域经验。她一辈子基本上就住在上海,她呼吸上海的空气,也思考、感受上海的历史。所以上海对她来说,是个无法抗拒的诱惑,也成为她笔下的一个“文学的魔都”,这座城市蕴含了她的情欲、繁华、悲哀、虚荣,还有里面的人的能力。

在小说结尾的部分,王安忆用大量的笔墨描写鸽子,仿佛带着读者飞在天空,俯瞰上海的沧桑变化。鸽子们一代又一代地繁衍,盘旋在城市上空,什么都尽收眼底。它们咕咕哝哝地叫着,人类的夜晚,是它们的梦魇。从鸽子的眼睛来看,好像看到了所有的悲剧,让人们觉得沉重哀伤。但是从另一方面感受的话,由于飞在高空看,一切似乎很渺小,没有什么了不起。整个上海古往今来有多少无头公案,没有谁关心过,一切只是过眼云烟。

王安忆写出了惆怅,并非只因她写上海。小说是艺术,力量永远来自文字。小说是文学艺术,文学艺术有它的美学力量,有阅读的美感、体验。《长恨歌》的美感体验,就是惆怅,或者说苍凉。这才是一部好作品的意义和价值。

地址:山西省汾阳医院数字图书馆 电话:0358-7223261


您是第 117425 位浏览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