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省汾阳医院数字图书馆欢迎您!

世界读书日——“中部六省共读一本书”(4.2)《解密》解读
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4-30
  • |
  • 作者:暂无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24

 

 

4.2世界读书日——“中部六省共读一本书”《 解密》 解读.mp3

 

《解密》

 

解读:《解密》,我人生中的一块磨刀石

我解读的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《解密》,出版于2002年。

它于我似乎不是一部小说,而更像是一段长达十余年的历史。我还清楚地记得动笔写《解密》的情景,那是1991年7月的一天,当时我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。

漫长的11年,我经历了各种变化,身份上从解放军到武警,到转业军人,到国家干部,到有职无业的闲人;居住地经历了从北京到南京,到成都,到西藏,又回到成都的“频繁迁居”;从做人的意义上来说,又必然地经历了诸多人生大事,比如恋爱、结婚、生子、贫穷、病痛。

因为受尽折磨,我曾经多次打算抛弃它,但每一次放弃都不成功,每一次分别都分而不别。我经常跟人说,《解密》是我人生的一块磨刀石。通过写《解密》,我不但提高了写作的技巧,更提高了做人的境界。我懂得怎样去拥抱苦难,怎样得到磨砺,我的意志在磨砺当中变得越来越坚强,这就是我人生的财富。

我想,如果《解密》没有那17次的退稿,它肯定是另外一本书,而不是今天的《解密》。今天的《解密》是别致的、结实的。正因为它被反复地退稿,每一次退稿对我来说,或者说对《解密》来说,都是一次打击,同时又迎来一次生机。

后来,2002年这部小说在《当代》杂志发表,被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,以后反响很大。由于影视、外文翻译等原因,现在这本书的反响就更大了。尤其是外文翻译。它现在已经被翻译成33个语种,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对这本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和报道,成了我一生的骄傲。它曾经是我的伤疤,现在变成我的一朵花。

《解密》出版之后,迄今为止,一直有断断续续的各种评价,我个人觉得,《解密》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是有价值的。

首先,它在题材上进行了探索,以前我们的文学作品写作的题材往往不外乎土地、乡村、军营、城市生活,很少有人去涉足所谓的“隐秘的世界”,尤其是破译领域。通过《解密》。我为中国文学创作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疆域,扩张了文学的地盘,这应该是《解密》的贡献之一。

其次,我觉得《解密》给中国文学贡献了一个人物,这个人物就是容金珍。他是个破译家,身世非常奇特,其出生就是一个孤儿,命运给他关上一扇门时,也给他打开了一扇窗。他在没有亲情的家庭里,由一个外国老人、一个传教士,同时也是一个析梦专家养大。命运对他是不公的,命运对他又是公正的,他从这位析梦专家身上获得了某种天赋,神机妙算的才能。长大后,他在数学上有惊艳的表现,不管是在大学读书,还是后来到了701的破译机构,他都有非常卓越的表现。他不但破译了“紫密”,其实也破译了“黑密”。破译紫密让他成了一代英雄,但在破译黑密的过程当中,他被打败了,但不是被黑密打败,而是被一个偶然事件打败。正因为不是被黑密本身打败。而是被一个小偷偶然的偷窃行为打败,让他败得非常凄惨。

《解密》讲的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。它在令人心碎的同时,其实又是发人深省的。所谓解密,我坦率地说,它有两个“解密”:表面上,容金珍作为一个破译家,在破译一部部具体的密码,先是紫密。然后是黑密;如果他不出事,黑密之后肯定还会有其他“密”。作为一个破译家,他一生的任务就是破译密码,密码是破了一部又会生出一部。这是一个连环套。但我要说,这仅仅是小说表面的意思;深层的意思是,想解开人世的密码、人性的密码、命运的密码。这也是一个“解密”,而且是芯子里的“解密”。

  第三个特点,我觉得这部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是别致的,它采用多重视角--有人算过,有七个视角--对容金珍的一生一世进行了破译。为什么要用那么多视角?这是和容金珍本身的职业、性格有关。容金珍几乎是一个患幽闭症的人,很木讷,不喜欢交流,也不擅长交流;他在现实面前是那么笨拙,那么无能、无助,同时,他的职业又那么秘密,从事的工作又那么简单,就是一支笔、一张纸。

只有才华,只有孤独,只有千篇一律的工作,怎样去表现这样一个没有日常生活的人物?我遇到了巨大考验。为什么这部小说被反复地修改?因为我一直没有找到,怎么去表达一个行为如此简单、性格如此木讷的人物的手段。在反复修改的过程当中,我最后找到了这种“多重视角”。他始终在被人传说。

作为一个特工,一个破译家,他的身份如此秘密,他的故事是被锁在铁皮柜里的,我们很难正面地去描写他,正面地描写就假了。这种人往往生活在传说里,我们总是能道听途说一些,这个人听一耳朵,那个人又听一耳朵。我让这些人--他身边的人一-来说,通过多视角,剥洋葱似的,一层层剥开,最后呈现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。这也是符合这种人物的职业特征的。

    小说最后一部分是容金珍的日记。你在看他日记之前,这个人物始终是个剪影,是扁平的,你听不到他自己说话,也听不到他跟别人的对话,更没有心理活动。如果一个人物没有声音,没有心跳,这个人物总是苍白的,所以最后我又找到一个角度--把他过往的日记摘抄出来,这样就填补了容金珍的内心。这些日记,让容金珍原本苍白的内心丰满了,被点上了色彩。这都是反复推敲出来的,不是即兴之作。

小说,是从主观世界出发,回到客观世界。客观就在我们身边,但时常被我们的主观忽视甚至抹杀,小说家就是要我们用一种精练、强调的方式,回到真实的客观中去。


地址:山西省汾阳医院数字图书馆 电话:0358-7223261


您是第 118222 位浏览者